11月12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儿科病房里,出生7个多月的早产儿杨宝贝(化名)正乖巧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已经能通过腹部一根造瘘管来摄取营养。
然而,在一个多月前,面对无法吞咽的困境,杨宝贝的体重增长一度停滞。直到9月28日,省一院为他成功实施了经皮内镜辅助下胃造瘘术(PEG),打通了这条“营养供给线”。这也意味着省内吞咽困难患儿今后无需远赴省外,便能获得更加精准安全的治疗。
医生检查杨宝贝的恢复情况 王柔摄
出生后长期靠鼻饲维持营养供给
杨宝贝是一名孕30+4周的早产儿,于今年4月1日在省一院顺产娩出,出生体重仅1290克。经过新生儿团队的全力抢救,他顽强地存活下来,但一个巨大的难题随之而来——他的吞咽功能极差且不协调,还患有严重的胃食管反流。
“这个孩子吸奶无力,吞咽也无序、不协调,这导致他完全无法经口喂养。”省一院儿科主任汤春辉回忆道。
展开剩余73%在此后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一根细细的鼻饲管成了杨宝贝的生命通道,营养液和奶液通过鼻腔直接注入胃中。然而,长期鼻饲不仅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且导管更换的过程痛苦。随着孩子成长,单纯的鼻饲已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杨宝贝的生长发育严重受限,体重增长缓慢。“不仅如此,鼻饲还极易发生呛咳,奶液吸入肺部反复引发吸入性肺炎,威胁着孩子的生命安全。”汤春辉说道。
有PEG手术指征但省内暂无先例
如何解决长期喂养困难这一难题,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儿科团队认真评估病情,杨宝贝有经皮内镜辅助下胃造瘘术指征。该手术是在内镜引导下,经皮肤穿刺放置胃造瘘管,使营养液通过造瘘管直接输注到胃内。这种手术方式无需开腹,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避免反复插鼻饲管,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
“但这么小的婴儿做PEG手术,在省内尚无先例。”汤春辉坦言,成人PEG手术很常见,但患儿月龄小,体重仅5.5公斤,手术耐受性差,对麻醉、内镜操作和团队配合都是挑战。如果转诊至省外医院,也面临极大的转诊风险。
为此,省一院儿科与内镜中心多次会诊讨论,确定患儿有行PEG指征,且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完全具备手术技术。于是,医院开启多学科协作模式。儿科、消化内镜中心、麻醉科多次会诊,反复论证手术方案与应急预案,甚至进行了多次体外模拟演练。医院设备科也全力配合,以最快速度为该患儿特别购入了适合该年龄及体重的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管材料。
9月28日7点40分,手术正式开始。在麻醉团队的精密护航下,先由消化内镜中心李霆主任医师进行胃镜操作,准确选择经皮手术穿刺点;随后,消化内镜中心郭强主任医师主刀手术,经穿刺点精准将胃造瘘管针穿刺入胃腔,并将胃造瘘管固定到位,手术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仅约10分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安返病房。
手术中 供图
术后一个多月体重长了1.6公斤
PEG手术的成功,彻底改变了杨宝贝的喂养模式。营养液不再经过口咽和食管,直接从造瘘管注入胃部。术后,杨宝贝的母亲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之前他醒着的时候喉咙总是呼噜呼噜响,因为口水咽不下去,呼吸听着都很费力。现在好多了,呼吸顺畅了很多。”她对比道,“鼻饲管一周就要换一次,孩子非常受罪,而且一吐奶管子就容易掉出来。这个造瘘管可以长期使用,护理起来方便太多了。”
据汤春辉介绍,术后一个多月,杨宝贝的体重增长了约1.6公斤,营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再未发生因反流导致的吸入性肺炎。
“这次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医院多学科无缝衔接的紧密联动,以及患儿家属毫无保留的信任与配合。”儿科主任医师田云粉表示。这意味着省一院在喂养吞咽困难患儿的诊治水平上实现了重要突破,能为更多类似情况的患儿提供更精确、高效的生命早期管理。
对于杨宝贝的未来,汤春辉表示,目前孩子在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已比之前稍有好转。“一旦他的吞咽功能恢复至能满足自身营养需求,我们就可以将造瘘管拔除。他依然有机会像正常孩子一样经口进食。”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王柔
编辑:张丽青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配资咨询平台
发布于:云南省元鼎证券-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