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bet356体育 院长信箱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今年,省委教育工委启动实施“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工作,组织149个高校艺术院系党支部,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文化联创、人才共育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联建成果如何真正让乡村群众可感可及?一起来看“浙”些高校给出的答卷—— 点“竹”成“金”:一根毛竹撬动的产业蝶变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教工第三党支部 司前畲族镇司前村地处泰顺县北部,拥有3000多亩竹林,立竹量达20余万株,竹林面积和竹业产值均居全县前列。如何发挥“竹优势”,打造“竹链条”,做强“竹经济”,在竹林资源质量提升、竹林生态效益发挥和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这也成为了司前村想要实现全面振兴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2021年起,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与司前畲族镇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共同体协议,对点帮扶司前村,双方以提升传统竹木制品产业为重点,促动“推竹产品”向“推竹风景”“推竹文化”“推竹体验”延伸,将竹林打造成村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学院党建联建帮扶事迹入选2022年教育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浙江省发改委《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等,司前畲族镇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乡镇。 立“竹”特色,做大“畲乡富竹”产业链。针对当地竹产品同质化严重、竹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党支部通过“畲乡富竹”产业链党建联建共建机制,在品牌设计、文化挖掘、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持,共建中国计量大学-泰顺共同富裕研究院竹产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农户+基地”的模式,协助引进首台技术装备应用项目落地,推动12个村社抱团入股“甬泰富竹”共富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党支部参与共建省级毛竹示范区和省级毛竹精品园,实现毛竹鲜笋年产值约0.8亿元,带动从事竹产业农民2万余人。图为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竹产品包装设计。 下“竹”功夫,做活“竹艺文创”新业态。党支部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元素,聚焦艺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创意设计专业特色,为司前村打造“‘竹文创产品+竹农副产品’网上集市”设计推广的一揽子计划。积极培育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竹地毯、竹餐垫等竹文创产品20多套,为当地增收80余万元。同时,师生积极开展“量大助力,情满畲乡”农产品带货直播活动,帮助当地农户销售竹工艺品,带动特色竹产品爆火“出圈”。党支部教师积极参与设计以竹文化为媒介,集展示、接待于一体的竹里馆,展示各类竹制品和文创产品2000余件,年接待观光游客330批次约35000人。图为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设计的相关文创产品。 做“竹”文章,擦亮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党支部参与培育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当地企业设计开发泰顺“山城秘境 古韵寻踪”线路,将竹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串珠成链,入选2024年省文旅厅首批“跟着四普去旅游”精品线路和温州市精品文旅线路。依托司前村竹林风景线、现代竹产业基地、竹林康养基地、竹林人家、翠竹长廊等,推动组建“好享好宿”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精品民宿25家,深化“民宿+”产业,打响畲乡竹林民宿品牌,年收入达800多万元。组建艺术与传播学院美丽乡村建设小队连续3年赴泰顺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为司前村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量身定制“国学+文创”的产业升级路线图,开展国立英士大学文创产品设计和“司前山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及包装设计等志愿服务,共绘竹景美、竹业旺、竹农富的美丽画卷。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提灯共富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党委师生党支部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时作出的“紧跟时代 突出特色”的重要办学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文化+艺术+技术”的合力赋能。以“提灯者计划”为主线,全院上下紧紧围绕“以我们有限的光,照亮学生无限的前程……”的提灯行动,全面实施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四轮驱动”。动画系、数媒系师生联合党支部分别与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新围村结对共建,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载体,形成一批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犇犇围垦稻香米”通过品牌升级营销战略,稻香米从1.5元每斤成功定价到6.38元每斤,当年新围村农民获利营收数百万元。 学院“犇犇围垦稻香米”品牌创建与新围村共富实践获2024年浙江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富示范区典型案例。图为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举办“乡村振兴题材连环画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在乡村美术馆巡回展览。 校企地协同开创同心共富新平台。学院党委与河庄街道党工委签署共建协议,动画系教工党支部、民革浙江工商大学支部等6所大学民革支部与河庄街道下属“田城汇”六个村党支部签署校地合作乡村振兴助农帮扶框架协议。专项行动凝聚了省市区三级和金融机构、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各方力量,将通过拓宽渠道、创新模式,以艺术赋能,办实事出实招。稻香艺术节,邀请来自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智囊专家团队,举行“稻花香里说共富”嘉宾论坛,为新围村的未来发展、业态转型出谋划策。 节目创编凸显乡土艺术新范式。学院院长陈凌广教授担任总策划,组建了包含9个专业100多名本、硕师生的8支团队,打破专业壁垒,艺术节演出涉及音视频、原创舞蹈、声乐视觉设计、动漫、配音、节目主持、项目策划等专业,开启了跨学院、跨学科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浙江传媒学院报》副主编陈洪标创作的百米书法长卷作品展示于田埂大道。国际现代舞大赛金奖获得者、舞蹈系主任金艳教授,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得者华茜教授任创作编导,指导师生进行舞蹈、场景和歌舞等节目表演,展现和重温宝贵的围垦精神。图为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为联建村的稻米设计的创意外包。 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传播新优势。邀请美国IDEA设计大奖获得者张世锋博士为稻米设计了创意的外包装,浙江省“新峰计划”美术创作人才申宁涛师生团队为稻米设计了名为“犇犇”的卡通IP形象与动画广告短视频,在艺术节发布了勤劳、奉献、奋进的品牌形象。“犇犇围垦稻香米”通过品牌升级营销战略,稻香米从1.5元每斤成功定价到6.38元每斤,让村民“共富”变现。 直播影像书写浙传宣传新话语。浙传校团委主办的小浪花直播间对活动进行预热直播和现场直播,为新围村的“共富”造势宣传。数字媒体艺术系教师蒋辰组织影像录制与创作团队为新围村拍摄围垦励志故事。浙传师生用直播推广围垦特色农产品,用镜头语言推介乡村旅游风光和乡村文化。“短视频+直播”在促进农民开销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围村围垦文化的传播,培育和带动农产品产业链升级。学生积极参与首届“河庄新农人”短视频创作大赛,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乡村艺术助推美育课堂新场景。稻花香里的公共艺术景观“稻草人”在学院廖思逸、井维泉、张贺泉三位老师联合指导下,由2021级动画1班全体同学制作完成。同学们用色彩点缀稻田,为稻草人装扮个性的穿搭,用创意点亮作品,在广阔的田野里展示艺术的魅力,真正做到了把课程开设在你我生活的热土上,使得创作者切身感受到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学院党委联合新围村党总支开展英烈画展,举行“共话青春 我的入党故事”分享会。 让艺术星辰辉映洞头海岛 亚洲bet356体育 教工第二党支部 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沙角村有温州“小洱海”美誉,以旅游、餐饮住宿和渔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但面临文旅产业链不完善、艺术文创类人才缺乏、区域地理位置受限、文化资源存在瓶颈等现实困境,提质发展“有需求”。亚洲bet356体育教工第二党支部与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沙角村开展共建,双方围绕“唤醒海岛文化资源、赋能海岛产业发展、培育乡村人才队伍标志性”共建目标,携手打造高校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的新模式,推动沙角村成为“省级人文乡村”。通过开发系列海岛文创产品并进行市场转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年收入增长15%、增加120万元。 聚力“美丽颜值”,提升文化空间。搭建“未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文创文旅规划设计中心”,深化“海上花园”文化空间与人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打造渔村精品工程,已打造沙角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方案,落地海岛特色“渔家福宴”村域文旅IP项目,变“美丽风景”为“美学经济”。 坚持“文创富民”,赋能产业发展。共建“洞头文创设计中心”,开展创意营销策划、特色文创开发、品牌IP打造,打通“农创+文创”产业化之路。举办“洞头渔民画文创设计大赛”,征集作品800余件,产生优秀作品80余件并积极投入市场转化,让文创设计成为凝结文化和催发经济的活水,富足“村民口袋”。图为亚洲bet356体育专业教师在洞头开展海岛艺课——中国渔民画文创设计。 深挖“文化富矿”,开展美育活动。学院积极“送教下乡”,组织专任教师、招募优秀志愿者前往沙角村开设“海岛艺课”“民俗大赏”等特色美育课程,推动乡村美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组织“洞头渔民画院校巡展”,走进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公共艺术长廊、亚洲bet356体育美术馆等,参观人次近万人,为打响“诗画洞头 海上花园”城市文化品牌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人才兴村”,共育艺术人才。共建“洞头美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渔家厨娘”服饰设计等研学、培训和实习。实施“灯塔行动”,面向洞头开展毕业设计选题征集,在真做项目、实地真学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艺术村长”制度,支部党员郑敬玉副教授作为首批文化特派员,带领3名博士教师担任驻村“艺术村长”,并依托支部组建“后援保障团”,加强美育互动,共同参与调研,破解文旅发展难题。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融合“五微”活动开展海霞红色文化推广,助力红色旅游线路开发设计。图为亚洲bet356体育师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 联建项目已初步显现成效,通过积极引导和汇聚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资源,带动沙角村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业态。截至目前,已帮助12名回乡投资的企业家在此扎根,共同打造海岛文创品牌、星空营地、特色船模工作室、风情咖啡馆及水上项目等新业态。同时,成功招引20名创业青年入驻渔村。 “文屏”蝶变:唱响渔村新旋律 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 承借着“高铁开通”和“千万工程”的东风,文屏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高铁千岛湖站的“精美窗口村”。与硬件建设相比,乡土文化尤其公共文化方面,则呈现较大的缺失。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文屏村面临的难题。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与淳安县文屏村党总支结对共建,结合专业优势创新实施“吹弹唱”共建工程,努力探索音乐艺术与文屏村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生动演绎了一场文艺赋美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壮丽交响乐章,学校获评“山区26县结对帮扶绩效A类单位”,入选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图为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手握梦想”品牌音乐会在文屏村千岛湖泊卡汽车文化主题营地隆重举行。 文旅融合,吹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致力于挖掘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好鱼文屏、秀水花舍”群鱼荟争霸赛期间,专门打造“民俗特产+演艺”形式的活动,丰富旅游体验娱客,吸引了数万的游客和村民沉浸式体验地方特色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加入,村里的各处文化体验设施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助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6万元,同比增长45%。校友企业“深声文化”“留声科技”等创业团队到文屏开展音乐疗愈、艺术采风以及企业选址、MV拍摄等活动,寻找艺术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图为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在文屏村开展乡村草坪音乐会。 精神共富,弹出绿水青山“和谐号”。创新策划“艺暖一夏”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开展30余次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其中包括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演唱者叶炫清、千万粉丝博主浙音4811、亚运会《同爱同在》演唱者浙音F4等“流量担当”,累计惠及群众5万人。采风创作出村歌《文屏就是我家乡》以及《传宋》《不绝》《青山青》《江南忆》多首展现文屏村面貌的音乐作品,获得长三角原创音乐大赛金奖等荣誉。打造“七彩音乐课堂”,成立党员文化志愿服务基地,为乡村学校的孩童们累计授课百余课时。相关事迹受到中国青年网、中国文化报等30余家媒体报道。如今,文屏村的合唱队、吉他班已经火速壮大,“唱村歌、跳村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竞放异彩。 聚力联动,唱响艺术乡建“协奏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与文屏村的结对帮扶工作,立足“1+1+N”全覆盖模式,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多次赴淳安县文昌镇开展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走访慰问,先后派驻省农村工作指导员、省文化特派员等全力支持活动。向淳安县中小学捐赠了10台钢琴,委派钢琴调律技师对文屏村及周边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公益钢琴调律,让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广大青少年和群众的心间。结合学校各院系资源,深入淳安县文屏村、酉坞里、浪川乡、屏门乡、下姜村等20余个村广场、小学和文化礼堂等,用心用情打造多维领域服务、多重形态呈现的“浙”里文化共富新场景,实现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的转变。 王家源:千年古村的焕新密码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 学生社区党支部 王家源村位于淳安县东大门的文昌镇一侧,原是一个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方腊起义石刻”的千年古村。如何挖掘文化资源,办好留守儿童俱乐部,打造乡村美食品牌,传承村庄非遗文化,找到乡村发展致富的新路径,一直是困扰王家源村的一个难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学生社区党支部与王家源村党总支开展联村共建,双方以“文化联育、产业联培、品牌联创”为具体路径,以文化传承、专业下沉、阳光支教为载体的校地合作模式,助力王家源村成为淳安县一个以彩龙文化为文化基底、以“吃住养”完整产业链为发展抓手、以“留守儿童俱乐部”为亮点特色的旅游精品村。图为支部成员参与王家源非遗和传统文化教学与传播—彩龙表演。 文化传承赋能发展新路径,让校地融合更有魅力。支部充分发挥淳安县唯一一所全日制大学的在地优势和学生党员的文化传播优势,将王家源村及其周边的麻绣、彩龙、睦剧、中医药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组建学生舞龙队、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厚植村庄文化底蕴,相关活动被当地主流媒体报道5次,持续扩大新安文化的影响力,让王家源村的乡村建设更具魅力,支部所在学院也荣获淳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图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西餐专业党员师生研发打造的“淳味菌甄”品牌菜品。 专业下沉打造发展新业态,让校地融合更有潜力。支部充分利用酒店管理、西式烹饪、养老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助推村庄旅游产业链打造。其中,酒管专业党员师生参与当地精品民宿打造;西餐专业党员师生充分利用王家源村附近生长的鲜美菌菇产品,研发了黑松露绣球菌、捞汁露绣球菌、绣球菌佐素面、绣球菌排骨汤、酸汤绣球菌等五道菜,打造了“淳味菌甄”品牌,相关成果获2023年乡村振兴大赛金奖;养老专业党员师生协助打造氧心谷基地,发展特色康养产业。王家源村及周边地区成功打造吃住养一条龙完整产业链,以专业下层打造发展新业态,让校地融合更具潜力。 阳光支教开辟发展新模式,让校地融合更有活力。学院成立支教小队,与王家源留守儿童俱乐部建立长期合作,支部固定每周六前往开展支教活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00余名,辐射附近14个村庄,王家源“儿童之家”也荣获杭州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的“示范儿童之家”荣誉称号,辅导教师何志尉获评“中国好人榜”。此外,支部党员主持的《王家源留守儿童阳光支教》《爱不“留空”——关爱桑榆金辉》项目分别入选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优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优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十佳”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 活化原乡文脉 “非遗+”振兴乡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 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位于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东南部,紧邻马金溪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绮丽,有“霞州艺术村”之称,是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地。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山、水、人、文、景,找到乡村发展致富的新动力,一直是下淤村想要突破的瓶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与下淤村党支部开展联村共建,坚持以非遗赋美、非遗赋能、非遗赋智,推出“非遗+X”文旅服务模式,帮助下淤村建设“一个特色展厅”、打造“一批生活美学课”、研发“一套文创产品”、运行“一个新媒体账号”,有力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展现共富之美。图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结合下淤村村史馆建设,打造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效果图)。 “非遗+展示”。运用文物修复与保护、民族传统技艺等优势特色专业进行成果转化,打造以手工艺作品和非遗活态展示为主要内容,以非遗活态体验为载体的非遗展示活动和非遗艺术空间。非遗展示活动主要结合下淤村乡村旅游发展活动规划,结合“山与光霞洲艺术生活节”“露营节”等活动需要,组织党员师生以市集、研学、活态展示等形式推出非遗艺术作品活态展,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和参与体验。同时,谋划建设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建设,成为乡村非遗文化艺术展示和活态体验的重要阵地。 “非遗+文创”。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文创产品,一方面以当地“开化纸”传统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为契机,结合“开化纸”韧性强的特点,把水印木刻和刺绣技艺融合,在纸上创作,推出“纸上刺绣”创意作品。另一方面进行“绿野仙村•下淤印象”系列文创产品设计策划。对下淤村进行乡村风貌、田园生活、艺创源乡、风味美食等人、文、地、景、产等基因的挖掘与提炼,深入开展下淤村文创产品市场分析,通过对市场现状、消费人群及行业数据的分析,搭建了文化纪念品、文化特色产品、文化收藏品三类开发结构,提出下淤村“淤韵风光”乡村风貌系列产品、“淤趣田园”田园乐活系列产品、“淤味飘香”风味美食系列产品、“淤艺匠新”艺术创新产品开发体系。 “非遗+课程”。根据下淤村现有场馆和项目,升级原有非遗手工艺体验课程,在村庄沿江店铺和当地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中植入新形态的浙艺生活美学课,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业态。对引进的商户和有兴趣的农户进行非遗技艺培训,并指导他们根据游客需求,开设水印木刻、青瓷烧造、扎染手作、创意剪纸等4门课程,按照一小时、半天和全天组合,推出3种研学课程套餐。乡村研学课程的植入不仅让农民找到致富新路径,也让外来游客体验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图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组织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研讨。 “非遗+新媒体”。协助下淤村霞州艺术村公众号和“开化纸”公众号内容的策划、组织与宣传等日常工作,线上整合下淤村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融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组织学院师生、当地村民及艺术家成立直播间,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推动下淤村的文旅发展。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vWAYGeV_mRJ6aQ_SKgrA
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今年,省委教育工委启动实施“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工作,组织149个高校艺术院系党支部,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文化联创、人才共育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联建成果如何真正让乡村群众可感可及?一起来看“浙”些高校给出的答卷——
点“竹”成“金”:一根毛竹撬动的产业蝶变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教工第三党支部
司前畲族镇司前村地处泰顺县北部,拥有3000多亩竹林,立竹量达20余万株,竹林面积和竹业产值均居全县前列。如何发挥“竹优势”,打造“竹链条”,做强“竹经济”,在竹林资源质量提升、竹林生态效益发挥和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这也成为了司前村想要实现全面振兴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2021年起,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与司前畲族镇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共同体协议,对点帮扶司前村,双方以提升传统竹木制品产业为重点,促动“推竹产品”向“推竹风景”“推竹文化”“推竹体验”延伸,将竹林打造成村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学院党建联建帮扶事迹入选2022年教育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浙江省发改委《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等,司前畲族镇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乡镇。
立“竹”特色,做大“畲乡富竹”产业链。针对当地竹产品同质化严重、竹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党支部通过“畲乡富竹”产业链党建联建共建机制,在品牌设计、文化挖掘、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持,共建中国计量大学-泰顺共同富裕研究院竹产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共富工坊+农户+基地”的模式,协助引进首台技术装备应用项目落地,推动12个村社抱团入股“甬泰富竹”共富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党支部参与共建省级毛竹示范区和省级毛竹精品园,实现毛竹鲜笋年产值约0.8亿元,带动从事竹产业农民2万余人。
图为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竹产品包装设计。
下“竹”功夫,做活“竹艺文创”新业态。党支部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元素,聚焦艺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创意设计专业特色,为司前村打造“‘竹文创产品+竹农副产品’网上集市”设计推广的一揽子计划。积极培育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竹地毯、竹餐垫等竹文创产品20多套,为当地增收80余万元。同时,师生积极开展“量大助力,情满畲乡”农产品带货直播活动,帮助当地农户销售竹工艺品,带动特色竹产品爆火“出圈”。党支部教师积极参与设计以竹文化为媒介,集展示、接待于一体的竹里馆,展示各类竹制品和文创产品2000余件,年接待观光游客330批次约35000人。
图为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设计的相关文创产品。
做“竹”文章,擦亮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党支部参与培育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联合当地企业设计开发泰顺“山城秘境 古韵寻踪”线路,将竹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串珠成链,入选2024年省文旅厅首批“跟着四普去旅游”精品线路和温州市精品文旅线路。依托司前村竹林风景线、现代竹产业基地、竹林康养基地、竹林人家、翠竹长廊等,推动组建“好享好宿”民宿农家乐,发展乡村精品民宿25家,深化“民宿+”产业,打响畲乡竹林民宿品牌,年收入达800多万元。组建艺术与传播学院美丽乡村建设小队连续3年赴泰顺开展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为司前村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量身定制“国学+文创”的产业升级路线图,开展国立英士大学文创产品设计和“司前山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及包装设计等志愿服务,共绘竹景美、竹业旺、竹农富的美丽画卷。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提灯共富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党委师生党支部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时作出的“紧跟时代 突出特色”的重要办学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文化+艺术+技术”的合力赋能。以“提灯者计划”为主线,全院上下紧紧围绕“以我们有限的光,照亮学生无限的前程……”的提灯行动,全面实施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四轮驱动”。动画系、数媒系师生联合党支部分别与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新围村结对共建,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载体,形成一批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犇犇围垦稻香米”通过品牌升级营销战略,稻香米从1.5元每斤成功定价到6.38元每斤,当年新围村农民获利营收数百万元。
学院“犇犇围垦稻香米”品牌创建与新围村共富实践获2024年浙江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富示范区典型案例。
图为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举办“乡村振兴题材连环画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在乡村美术馆巡回展览。
校企地协同开创同心共富新平台。学院党委与河庄街道党工委签署共建协议,动画系教工党支部、民革浙江工商大学支部等6所大学民革支部与河庄街道下属“田城汇”六个村党支部签署校地合作乡村振兴助农帮扶框架协议。专项行动凝聚了省市区三级和金融机构、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各方力量,将通过拓宽渠道、创新模式,以艺术赋能,办实事出实招。稻香艺术节,邀请来自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智囊专家团队,举行“稻花香里说共富”嘉宾论坛,为新围村的未来发展、业态转型出谋划策。
节目创编凸显乡土艺术新范式。学院院长陈凌广教授担任总策划,组建了包含9个专业100多名本、硕师生的8支团队,打破专业壁垒,艺术节演出涉及音视频、原创舞蹈、声乐视觉设计、动漫、配音、节目主持、项目策划等专业,开启了跨学院、跨学科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浙江传媒学院报》副主编陈洪标创作的百米书法长卷作品展示于田埂大道。国际现代舞大赛金奖获得者、舞蹈系主任金艳教授,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得者华茜教授任创作编导,指导师生进行舞蹈、场景和歌舞等节目表演,展现和重温宝贵的围垦精神。
图为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为联建村的稻米设计的创意外包。
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传播新优势。邀请美国IDEA设计大奖获得者张世锋博士为稻米设计了创意的外包装,浙江省“新峰计划”美术创作人才申宁涛师生团队为稻米设计了名为“犇犇”的卡通IP形象与动画广告短视频,在艺术节发布了勤劳、奉献、奋进的品牌形象。“犇犇围垦稻香米”通过品牌升级营销战略,稻香米从1.5元每斤成功定价到6.38元每斤,让村民“共富”变现。
直播影像书写浙传宣传新话语。浙传校团委主办的小浪花直播间对活动进行预热直播和现场直播,为新围村的“共富”造势宣传。数字媒体艺术系教师蒋辰组织影像录制与创作团队为新围村拍摄围垦励志故事。浙传师生用直播推广围垦特色农产品,用镜头语言推介乡村旅游风光和乡村文化。“短视频+直播”在促进农民开销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围村围垦文化的传播,培育和带动农产品产业链升级。学生积极参与首届“河庄新农人”短视频创作大赛,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乡村艺术助推美育课堂新场景。稻花香里的公共艺术景观“稻草人”在学院廖思逸、井维泉、张贺泉三位老师联合指导下,由2021级动画1班全体同学制作完成。同学们用色彩点缀稻田,为稻草人装扮个性的穿搭,用创意点亮作品,在广阔的田野里展示艺术的魅力,真正做到了把课程开设在你我生活的热土上,使得创作者切身感受到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学院党委联合新围村党总支开展英烈画展,举行“共话青春 我的入党故事”分享会。
让艺术星辰辉映洞头海岛
亚洲bet356体育
教工第二党支部
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沙角村有温州“小洱海”美誉,以旅游、餐饮住宿和渔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但面临文旅产业链不完善、艺术文创类人才缺乏、区域地理位置受限、文化资源存在瓶颈等现实困境,提质发展“有需求”。亚洲bet356体育教工第二党支部与温州市洞头区元觉街道沙角村开展共建,双方围绕“唤醒海岛文化资源、赋能海岛产业发展、培育乡村人才队伍标志性”共建目标,携手打造高校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的新模式,推动沙角村成为“省级人文乡村”。通过开发系列海岛文创产品并进行市场转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年收入增长15%、增加120万元。
聚力“美丽颜值”,提升文化空间。搭建“未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文创文旅规划设计中心”,深化“海上花园”文化空间与人文景观整体规划设计,打造渔村精品工程,已打造沙角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方案,落地海岛特色“渔家福宴”村域文旅IP项目,变“美丽风景”为“美学经济”。
坚持“文创富民”,赋能产业发展。共建“洞头文创设计中心”,开展创意营销策划、特色文创开发、品牌IP打造,打通“农创+文创”产业化之路。举办“洞头渔民画文创设计大赛”,征集作品800余件,产生优秀作品80余件并积极投入市场转化,让文创设计成为凝结文化和催发经济的活水,富足“村民口袋”。
图为亚洲bet356体育专业教师在洞头开展海岛艺课——中国渔民画文创设计。
深挖“文化富矿”,开展美育活动。学院积极“送教下乡”,组织专任教师、招募优秀志愿者前往沙角村开设“海岛艺课”“民俗大赏”等特色美育课程,推动乡村美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组织“洞头渔民画院校巡展”,走进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公共艺术长廊、亚洲bet356体育美术馆等,参观人次近万人,为打响“诗画洞头 海上花园”城市文化品牌发挥积极作用。
强化“人才兴村”,共育艺术人才。共建“洞头美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渔家厨娘”服饰设计等研学、培训和实习。实施“灯塔行动”,面向洞头开展毕业设计选题征集,在真做项目、实地真学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艺术村长”制度,支部党员郑敬玉副教授作为首批文化特派员,带领3名博士教师担任驻村“艺术村长”,并依托支部组建“后援保障团”,加强美育互动,共同参与调研,破解文旅发展难题。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融合“五微”活动开展海霞红色文化推广,助力红色旅游线路开发设计。
图为亚洲bet356体育师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
联建项目已初步显现成效,通过积极引导和汇聚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资源,带动沙角村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业态。截至目前,已帮助12名回乡投资的企业家在此扎根,共同打造海岛文创品牌、星空营地、特色船模工作室、风情咖啡馆及水上项目等新业态。同时,成功招引20名创业青年入驻渔村。
“文屏”蝶变:唱响渔村新旋律
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
承借着“高铁开通”和“千万工程”的东风,文屏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高铁千岛湖站的“精美窗口村”。与硬件建设相比,乡土文化尤其公共文化方面,则呈现较大的缺失。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走出自己的特色,是文屏村面临的难题。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与淳安县文屏村党总支结对共建,结合专业优势创新实施“吹弹唱”共建工程,努力探索音乐艺术与文屏村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生动演绎了一场文艺赋美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壮丽交响乐章,学校获评“山区26县结对帮扶绩效A类单位”,入选全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
图为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手握梦想”品牌音乐会在文屏村千岛湖泊卡汽车文化主题营地隆重举行。
文旅融合,吹响乡村振兴“最强音”。致力于挖掘村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在“好鱼文屏、秀水花舍”群鱼荟争霸赛期间,专门打造“民俗特产+演艺”形式的活动,丰富旅游体验娱客,吸引了数万的游客和村民沉浸式体验地方特色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加入,村里的各处文化体验设施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助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6万元,同比增长45%。校友企业“深声文化”“留声科技”等创业团队到文屏开展音乐疗愈、艺术采风以及企业选址、MV拍摄等活动,寻找艺术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
图为浙江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教师党支部在文屏村开展乡村草坪音乐会。
精神共富,弹出绿水青山“和谐号”。创新策划“艺暖一夏”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开展30余次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其中包括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演唱者叶炫清、千万粉丝博主浙音4811、亚运会《同爱同在》演唱者浙音F4等“流量担当”,累计惠及群众5万人。采风创作出村歌《文屏就是我家乡》以及《传宋》《不绝》《青山青》《江南忆》多首展现文屏村面貌的音乐作品,获得长三角原创音乐大赛金奖等荣誉。打造“七彩音乐课堂”,成立党员文化志愿服务基地,为乡村学校的孩童们累计授课百余课时。相关事迹受到中国青年网、中国文化报等30余家媒体报道。如今,文屏村的合唱队、吉他班已经火速壮大,“唱村歌、跳村舞”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竞放异彩。
聚力联动,唱响艺术乡建“协奏曲”。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与文屏村的结对帮扶工作,立足“1+1+N”全覆盖模式,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多次赴淳安县文昌镇开展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走访慰问,先后派驻省农村工作指导员、省文化特派员等全力支持活动。向淳安县中小学捐赠了10台钢琴,委派钢琴调律技师对文屏村及周边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公益钢琴调律,让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广大青少年和群众的心间。结合学校各院系资源,深入淳安县文屏村、酉坞里、浪川乡、屏门乡、下姜村等20余个村广场、小学和文化礼堂等,用心用情打造多维领域服务、多重形态呈现的“浙”里文化共富新场景,实现从双向奔赴到双向奔“富”的转变。
王家源:千年古村的焕新密码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
学生社区党支部
王家源村位于淳安县东大门的文昌镇一侧,原是一个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方腊起义石刻”的千年古村。如何挖掘文化资源,办好留守儿童俱乐部,打造乡村美食品牌,传承村庄非遗文化,找到乡村发展致富的新路径,一直是困扰王家源村的一个难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学生社区党支部与王家源村党总支开展联村共建,双方以“文化联育、产业联培、品牌联创”为具体路径,以文化传承、专业下沉、阳光支教为载体的校地合作模式,助力王家源村成为淳安县一个以彩龙文化为文化基底、以“吃住养”完整产业链为发展抓手、以“留守儿童俱乐部”为亮点特色的旅游精品村。
图为支部成员参与王家源非遗和传统文化教学与传播—彩龙表演。
文化传承赋能发展新路径,让校地融合更有魅力。支部充分发挥淳安县唯一一所全日制大学的在地优势和学生党员的文化传播优势,将王家源村及其周边的麻绣、彩龙、睦剧、中医药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组建学生舞龙队、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厚植村庄文化底蕴,相关活动被当地主流媒体报道5次,持续扩大新安文化的影响力,让王家源村的乡村建设更具魅力,支部所在学院也荣获淳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图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西餐专业党员师生研发打造的“淳味菌甄”品牌菜品。
专业下沉打造发展新业态,让校地融合更有潜力。支部充分利用酒店管理、西式烹饪、养老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助推村庄旅游产业链打造。其中,酒管专业党员师生参与当地精品民宿打造;西餐专业党员师生充分利用王家源村附近生长的鲜美菌菇产品,研发了黑松露绣球菌、捞汁露绣球菌、绣球菌佐素面、绣球菌排骨汤、酸汤绣球菌等五道菜,打造了“淳味菌甄”品牌,相关成果获2023年乡村振兴大赛金奖;养老专业党员师生协助打造氧心谷基地,发展特色康养产业。王家源村及周边地区成功打造吃住养一条龙完整产业链,以专业下层打造发展新业态,让校地融合更具潜力。
阳光支教开辟发展新模式,让校地融合更有活力。学院成立支教小队,与王家源留守儿童俱乐部建立长期合作,支部固定每周六前往开展支教活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00余名,辐射附近14个村庄,王家源“儿童之家”也荣获杭州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的“示范儿童之家”荣誉称号,辅导教师何志尉获评“中国好人榜”。此外,支部党员主持的《王家源留守儿童阳光支教》《爱不“留空”——关爱桑榆金辉》项目分别入选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优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组织”“优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十佳”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
活化原乡文脉 “非遗+”振兴乡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
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位于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东南部,紧邻马金溪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绮丽,有“霞州艺术村”之称,是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地。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山、水、人、文、景,找到乡村发展致富的新动力,一直是下淤村想要突破的瓶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与下淤村党支部开展联村共建,坚持以非遗赋美、非遗赋能、非遗赋智,推出“非遗+X”文旅服务模式,帮助下淤村建设“一个特色展厅”、打造“一批生活美学课”、研发“一套文创产品”、运行“一个新媒体账号”,有力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展现共富之美。
图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结合下淤村村史馆建设,打造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效果图)。
“非遗+展示”。运用文物修复与保护、民族传统技艺等优势特色专业进行成果转化,打造以手工艺作品和非遗活态展示为主要内容,以非遗活态体验为载体的非遗展示活动和非遗艺术空间。非遗展示活动主要结合下淤村乡村旅游发展活动规划,结合“山与光霞洲艺术生活节”“露营节”等活动需要,组织党员师生以市集、研学、活态展示等形式推出非遗艺术作品活态展,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和参与体验。同时,谋划建设浙江非遗传习院乡村非遗馆建设,成为乡村非遗文化艺术展示和活态体验的重要阵地。
“非遗+文创”。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文创产品,一方面以当地“开化纸”传统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为契机,结合“开化纸”韧性强的特点,把水印木刻和刺绣技艺融合,在纸上创作,推出“纸上刺绣”创意作品。另一方面进行“绿野仙村•下淤印象”系列文创产品设计策划。对下淤村进行乡村风貌、田园生活、艺创源乡、风味美食等人、文、地、景、产等基因的挖掘与提炼,深入开展下淤村文创产品市场分析,通过对市场现状、消费人群及行业数据的分析,搭建了文化纪念品、文化特色产品、文化收藏品三类开发结构,提出下淤村“淤韵风光”乡村风貌系列产品、“淤趣田园”田园乐活系列产品、“淤味飘香”风味美食系列产品、“淤艺匠新”艺术创新产品开发体系。
“非遗+课程”。根据下淤村现有场馆和项目,升级原有非遗手工艺体验课程,在村庄沿江店铺和当地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中植入新形态的浙艺生活美学课,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业态。对引进的商户和有兴趣的农户进行非遗技艺培训,并指导他们根据游客需求,开设水印木刻、青瓷烧造、扎染手作、创意剪纸等4门课程,按照一小时、半天和全天组合,推出3种研学课程套餐。乡村研学课程的植入不仅让农民找到致富新路径,也让外来游客体验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图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手工艺学院党总支组织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研讨。
“非遗+新媒体”。协助下淤村霞州艺术村公众号和“开化纸”公众号内容的策划、组织与宣传等日常工作,线上整合下淤村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融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参与,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组织学院师生、当地村民及艺术家成立直播间,将乡村旅游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推动下淤村的文旅发展。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vWAYGeV_mRJ6aQ_SKgrA